是啊,回坡了,好像頓時少了什麼。
少了那股熱情,少了社會裡面人與人之間的互相理解,博愛大愛的精神,還有普通台灣人為生活拼搏,奮鬥的身影。這些元素,很難同時存在于一個地方。大陸人,某些夠熱情,但是缺少了和諧社會和博愛精神。新加坡,社會夠和諧,可是在人情味和拼搏方面遜色了很多。在我生活過得地方中,可以與之相較的就是緬甸了。
台灣離不開小吃,但是台灣美食之所以能夠享譽世界,種類繁多,我覺得和台灣人吃苦耐勞,愛拼破,愛創新的精神分不開。
在其他很多地方,吃是次要的,年輕人很少願意委屈自己,為一個小吃攤位打拼。可是在台灣,一個小小的魚圓店就是動輒三四十年。一代又一代。而且為了保證質量和口感等,往往願意耗時耗力,親力親為,意在做出讓客人滿意的食物。這種對品質的追求,真的很難得。
不管老小,在小小的店裡,靠自己的那雙手,為食客煮,炒,煎,烤。因為是自己的店,做起來當然就特別努力,即使再辛苦,也不會忘記對顧客微笑,儘量滿足顧客的需求。我們第一天晚上去吃滷味,看到老闆低頭慢慢地熬煮滷味,大汗淋漓的樣子,我心裡就會充滿感動。吃的時候,就會想起老闆的辛苦。要知道7月的台灣是非常非常熱得,他悶在又熱又小的店面里,多而不容易。當時那個畫面給我很大的震撼,導致當天晚上我久久不得入眠。那是一種為了生命力,一種頑強的態度。沒有無奈,沒有抱怨,沒有“身不由己”的疲憊感。
激勵到我的,滷味店的老闆。大部份時間都在低頭熬煮,可以想像一天下來脖子會有多痠痛!但是他完全沒有疲憊感,笑容可掬的樣子,很可愛呢。 |
類似這位老闆的台灣人,還有很多。他們有阿公阿嬤類型的,也有年輕創業型的,但無不努力地經營自己的小攤位。
反觀新加坡,在這個行業里,創業的少,創新的更少。為自己的店發奮努力的,更是很難遇到。所以小吃來來去去就是那幾樣。而店裡面站著的,大多都不是創業者,而是為別人打工的。因為不是自己的事業,不盡全力是理所當然的,服務態度不好,也司空見慣了。能偷懶就偷懶,能請假就請假,不論是哪個行業,新加坡人抱有一種心理,就是不佔老闆的便宜,偷個懶,利用一下公司的福利,就虧待了自己。偷了懶,又買了乖,才有賺到了的感覺。久而久之,好像做任何事情,都不再是為了自己,走到哪裡,都有上司,有老闆,我們的一言一行,都有一個Big Brother 在監視著。所以很多事情,不知道是發自內心,還是害怕被抓到把柄而做的。那是一種無法掙脫(或沒有勇氣掙脫)奴隸般的窘境。
在台灣,在捷運里主動讓位的年輕人,應該不是受到類似Stomp這類輿論的威脅,或是受到民眾在各大報刊輿論版的投訴信的影響吧?
賣手工炸豆腐的是一對老夫婦,60歲左右的樣子,阿嬤負責煎炸,阿公負責端盤打包。老老少少都在奮鬥哦! |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